储存信息于深海之底——揭秘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

发布日期:
2024-06-20

浏览次数:

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,清水湾闪耀着热带海湾的魅力,碧海蓝天与温暖阳光勾勒出一幅宜人的景象。踏入早春的三月,沿海岸线的沙滩上,游客们尽情享受着假期生活的乐趣。而在海的深处,几个庞然大物悄然隐匿于波涛之下,它们的重量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,单个罐体直径可与“天和号”空间站核心舱相媲美,静静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。

商用海底数据中心

将海洋能源转化为海洋算力,不仅几乎不消耗淡水资源,还能支持更高功率密度的算力。这一过程,犹如农业时代的水利、工业时代的电力,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,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。据工信部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的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 二,并且以每年约30%的速度持续增长。为了优化算力资源分布,我国启动了国 家级工程——“东数西算”。与此同时,广袤的海洋也逐渐成为数据中心的新坐标。

缩短用户与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对于优化网络服务至关重要,因此将数据中心置于沿海水下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。海油工程海底数据中心示范开发项目经理指出:“将数据中心设立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下,能够大大缩短数据传输距离,从而实现网络服务的快速响应。”对于一些不太需要时延敏感的业务,比如数据存储,可以按照国 家“东数西算”政策将其放置在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心;而对于需要数据实时同步的产业,如远程手术和自动驾驶,即使是1毫秒的数据反馈延迟也可能带来巨大影响。张飞强调:“考虑到人类临海居住的特性,海底是贴近的选择。”

项目团队在海南环岛海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岛筛选。根据蒲定的介绍,陵水清水湾海域处于琼东上升流范围,海底水温较低,符合海底数据中心对低温海水的建设需求。此外,陵水还是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国际海缆登陆站的所在地,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利用现有的国际海缆辐射亚太信息高速公路,未来还能够承接更多的跨境数据业务。

在海底数据中心的各个模块中,海底数据舱是主要的功能单元,用于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。据了解,每个数据舱目前部署了24个标准机柜,可以容纳400-500台服务器。蒲定解释道:“数据舱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我们提供海底机柜,客户可以将自己的服务器放置其中;另一种是我们直接提供算力服务,为各种计算密集型任务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,例如科学计算、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训练等。”

作为一项前沿的海洋装备,海底数据舱被设计成具有15年的结构寿命。其内部装备着大量精密的数据元件,而罐体上则穿插着众多管线和电缆,需要经受长期海水压力的考验。从方案研究、工程化设计、建造到测试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术挑战。海油工程以其在海工装备设计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,承担了该项目的首批数据舱模块基本设计、详细设计、部分材料采购、制造和测试等任务。

数据中心的威胁之一就是水,而将数据中心从陆地转移到海底,首要挑战便是确保舱体的密封性。"数据舱的回收周期一般是5年,也就是说一旦将其沉入海底,下次‘捞’起来就得等5年,期间无法进行下水维护,因此密封至关重要。” 张飞解释说,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针对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法兰结构,他们创新采用了多种密封形式,设计了局部气密试验装置以替代整体气密试压,并对双O型圈密封形式的穿舱口进行了气密试验。这样一来,不仅确保了质量安全,还降低了工程成本,节约了项目工期。

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中国“双碳”目标的背景下,数据中心作为主要的算力基础设施,其绿色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。未来,随着研发技术的成熟,除了海南,长三角、珠三角海域的数据中心也将逐步推广。大海之下蕴藏着无限的机遇,正向海洋新业态敞开着怀抱。